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
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教授:精细化手术是未来发展趋势

2017-12-13 2934

前不久,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、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葛明华教授,收到一封感谢信。这封信是一位患者的儿子朱先生写的,主要是感谢葛明华院长及其团队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,让他父亲重获新生。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屹峰

朱大伯长期放疗 上颚骨溃烂严重

朱先生的父亲70多岁,杭州人。2006年,朱大伯查出鼻咽癌,经手术、放疗等综合治疗后,病情总算是控制住了。

可好景不长,从2013年冬天开始,朱大伯的口腔上颚经常发生溃疡,连吃饭、说话都受影响。2014年8月,他到上海一家综合性医院检查,医生诊断是口腔上颚癌。

当时,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,建议做手术,但做手术切除上颚骨后,难免会影响面容。朱大伯无法接受,就要求做放疗治疗。

经过一段时间放疗后,朱大伯的噩梦开始了。之前由于鼻咽癌已做过长时间放疗治疗,口腔上颚附近的血管几乎坏死,这次又做了放疗,相当于“雪上加霜”,导致放射性骨髓炎,他的上颚骨几乎烂穿了。

害怕手术 朱大伯打了退堂鼓

自从这次放疗回来的半年时间,朱大伯牙齿一直疼痛,直到2016年6月,他到浙江省肿瘤医院找到了葛明华副院长。

葛院长给出的方案是尽快手术,不要拖延,否则受影响的面积会越来越大,治疗也会更棘手。朱大伯住在病房里,担心害怕着手术后的各种后果:包括不能吃饭,不能说话,严重毁容等,在做了术前各项检查后,他还是打了退堂鼓,最后没手术就出院回家了。

后来疼痛一天天严重起来,直至后来需要每天吃止痛药,隔三差五打消炎针才能勉强度日,非常痛苦。

“我也曾不死心,多次去上海那边的医院寻找不同的医生,得到的结果是可以手术,但考虑到放疗剂量太大,血管已坏死,不考虑修复,因为修复成功的可能性不大。”

3D打印 帮他重新植骨

朱大伯说,“我在家里绝望极了,想一死了之,在各大医院买了很多安眠药为自己做准备。可冷静下来,还是想再来找葛院长。”

今年5月,朱大伯再次到省肿瘤医院挂了葛院长的门诊号。“我一进门,葛院长就朝我笑着点了下头,让我觉得很温暖。他看了我的病历后直接让我住院,说会尽最大努力帮我重新做一个上颌骨,修复成功可能比较大,修复以后可以吃饭和说话。”

于是,朱大伯又一次住进了病房,被安排在陈超主任和徐加杰医生这组。经各项检查,朱大伯的治疗方案出来了:用小腿腓骨来补上额骨,用头颈的一小段血管来补上颚附近坏死的血管。听了医生的介绍,朱大伯有点担心,陈超主任和徐加杰医生耐心地跟他解释手术原理,朱大伯这才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
整个手术历经6个小时,经过10多天术后护理,朱大伯嘴巴里修复的骨头、皮及血管都已存活。如今,朱大伯的生活质量和心态都得到了很大提升,吃饭、说话都和正常人差不多,一下子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。

“我们是通过3D打印技术,以小腿腓骨为修补材料,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,为患者精准设计,使得重建精确性更高。”徐加杰医生说,“这项技术我们已开展好几年了,目前在医院多个学科也已广泛推广应用,目的是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。”

葛明华教授说,精细化手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。过去手术的方式可能比较粗犷,主要依赖医生的技术和经验。“现在手术更趋向精细化,像3D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上、下颌骨外科手术方面的运用,能够比较逼真地将患者的外形恢复到术前的模样,我们医院有专门的团队在从事这项工作。”

来源:都市快报